1号配资
1960年,我从新华社总社调往新疆,自此开始了我的摄影记者生涯。在新疆工作的十六年中,我记录了天山牧场的苍茫壮丽、新疆人民的淳朴热情,也捕捉了民族团结的温情瞬间,更有幸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天山南北的发展变化。
在新疆,牧民转场是草原生活的四季轮回。秋天时牧民们带着牲畜从秋牧场转到冬牧场,春天时又从春牧场转到夏牧场,周而复始,年复一年。
新疆分社当时的老摄影记者艾海提是维吾尔族人,初来乍到的我总跟着他去采访。有一次恰逢牧场转移的季节,牧民们赶着牲畜向夏季牧场迁移,我和艾海提两个人背着沉重的器材与行李,同他们一起向着高山攀爬。到了有帐篷的地方,当地牧民热情地接待了我们。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,夏天要喝“马奶子”,“马奶子”含有酒精,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,只觉得凉快好喝,结果喝着喝着便迷迷糊糊地睡去。
第二天清晨,被羊叫声唤醒,我跑出帐篷,只看到漫山遍野的羊群1号配资,像棉田里一朵朵绽放的棉花。我这个不久前才从北京来的人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,赶紧取出相机,到处找角度拍照。后来其中一张名为《天山放牧》的照片被推荐参加了“荷赛”(世界新闻摄影比赛),成为我国较早入围“荷赛”展览的摄影作品之一。
从北京来到天山草原,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新奇且激动。在这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各民族间和睦融洽的相处氛围。走进任何一户人家,主人都会热情地用家里的美食招待客人。这种互敬互亲、彼此关怀的情谊,贯穿了我在新疆的整个时光。
到新疆前我从未做过记者,也从未采访过,但年轻人总要试试看,既然要干就得尽心把工作做好。
新疆的壮美风光给了我巨大的慰藉:这里的天确实漂亮,蓝天白云总是让人心情舒畅,笔直的公路顺着山坡往上延伸,仿佛一条“天路”,草原上牛哞马嘶,牧民扬鞭策马驱赶着羊群……
在这段岁月里,我见证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况——起步虽有差距,但发展的脚步始终能跟上全国整体的节奏。国家给予的实在的优惠政策1号配资,切实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向着更好发展。
记得有一次和懂当地语言的文字记者采访丰收,他和当地人交谈期间,我听不懂,也插不上嘴,只能在一旁观察。他们聊得兴起时,农民左尔东做出一个生动的动作,我便立刻按动快门抓拍了下来。
这张照片发回编辑部,曾被质疑摆拍:被拍摄的对象站在麦子地里、手拿镰刀,一副“丰收在握”的模样,画面实在“太符合”丰收的主题了!而在我向编辑部阐明拍摄经过后,才澄清了误会。
这次经历也更坚定了我在新闻摄影实践中秉持的三个基本原则:不摆拍、不造假、不欺骗。这既是职业底线,也是记录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。
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不应止步于简单的记录,更不能抱着“拍完就行”的态度,而是要通过精准的影像捕捉和恰当的视觉表达,既保证事实的客观性,又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与深度思考。因此作为摄影记者的我们必须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,以客观事实为根本进行拍摄,与此同时还要具有艺术家的思维和眼光,让拍摄的照片能够深入人心。这种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融合,正是新闻摄影的价值所在。
从1960年到1976年,我的采访足迹遍布北疆、南疆,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一段宝贵的年华,留下了一段珍贵美好的回忆。1976年,我因工作需要,调往浙江分社工作。后来90年代的时候,我回到新疆参加会议。再次来到乌鲁木齐,城市面貌一新,高楼多了,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……现在我在新疆的老朋友每年来看我的时候,都会和我说说新疆的变化。
再回过头来看看我在新疆工作的那些日子,作为一名记者,我做了自己本职该做的事情。每一次快门定格不仅是职业的记录,更是对时代的忠实见证。如今,这片热土正焕发新的生机,那些定格在影像中的天山牧场与幸福笑颜,生动地记录下边疆发展的过程。这片辽阔疆域始终与祖国母亲同奋进、共成长。
讲述:徐邦
采访:程婷婷、吕帅、邱少煜、黄宗治、王菲
本期主持:徐嘉懿、唐梦丹(实习)1号配资
国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